Chinese by Ann Lin
春天的櫻、夏天的繡球花、秋天的紅葉,與冬天的白雪,每一個季節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美景。可惜,光景再好,花葉終會落,白雪終會融,如同日本歌人藤原興風寫下的哀嘆:「千草百咲花,雖盛無一不凋零。」日人有感時光荏苒,轉瞬即逝,為了留住剎那的美好,便將四季的流轉與感悟,幻化成掌心上一顆顆精緻的點心──和菓子,在日本飲食文化中,開出一朵朵雅致之花。
遠古傳說 寄情於菓
和菓子是日本傳統點心的統稱,舊稱「菓子」,最初指的是正餐外的點心,使用水果或果實加工製作的食品。相傳,菓子起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當時,日本第11代天皇垂仁天皇在一次生病時,聽聞遙遠的彼岸之國「常世國」,有一種四季都散發著香氣的果實「非時香果」,便命一位名叫田道間守的臣子,尋找這種可長生不老的治病聖藥。田道間守費盡了千辛萬苦,花了10年找尋,終於找到了非時香果的樹枝和果實。無奈回鄉之際,天皇早已駕崩,於是這位忠臣將非時香果栽種在皇陵旁後,便跟隨著天皇的腳步了結了一生。
田道間守當時帶回來的非時香果,其實就是現在的「橘子」,因花期長,果實又能長時間留在果樹上,樹性強健而得名。將橘子帶回日本的田道間守,也因此傳說軼事,被後人奉為和菓子之神──菓祖神,被供奉在他的家鄉,兵庫縣出石地區的中嵨神社。如今,每年四月第三個星期日的「菓子祭」,便能看到許多製菓業者、和菓子職人前來參拜,祈求製菓業興盛。
非時香果的故事道出了兩個含意:一個是菓子是以類似柑橘果實的水果為起源,另外一個就是菓子帶有著長生不老的祈願。及至今日,日本依舊可見「水菓子」(みずがし)這個說法,亦即將水果當作甜點來食用,近年更泛指水分較多的水羊羹、葛餅等和菓子。另一方面,將無病長壽的願望寄託於菓子的心思,更是毫不保留地表露在與歲時節慶有關的菓子上。
例如梅雨季過後,天氣開始炎熱,來到6月,舊時又稱「水無月」(みなづき),人們會在6月最後一日(6/30),舉行「夏越の祓」的祭神儀式,並且食用一種名為「水無月」的和菓子。這種用米穀粉作成,口感介於果凍和粿之間的白色三角形蒸果子,糕體上裝飾著小豆(紅豆)。據說,因為冰塊在古代十分珍貴,於是將水無月做成三角形,就好像冰塊一樣。在炎熱的這天食用水無月,也期盼能帶走上半年的厄運,祈求下半年無病無災。隨著時代的演變,最初寄託於菓子的祈願,並未因菓子型態的變化而消磨,反而越發強化。
文化交匯 古今流變
從非時香果的故事,我們可知菓子最初與水果有關,而後來演變成大家所熟知的羊羹、大福等甜點,則是經過了上千年的傳承,與外來飲食文化碰撞而出的火花。
現今和菓子的原型,起源於1,400年前從唐朝傳入的「唐菓子」。那是一種以各種穀物粉包裹油炸的點心,主要作為祭神所用的祭品,現今春日神社的祭儀仍保留著供奉唐菓子的傳統。而唐菓子的傳入,讓和菓子在製法上有了進步,現今意義上的和菓子正式開始萌芽。
到了鎌倉時代早期(西元1191年),榮西禪師將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回日本,同時也包含了配茶的甜點——羊羹等點心。但由於宗教因素,以及當時日本食肉文化並不興盛的緣故,很多原是由肉類製成的中國點心便改用紅豆、小麥粉替代,如今我們所熟知的無肉羊羹便是如此。
隨著日本人不斷地調整口味,到了室町時代,經過改良的菓子外皮變得色彩豐富,精緻甜點的造型,除了含有中國元素的桃子、玉兔外,櫻花、杏葉等和風元素的造型菓子,也逐漸被創造出來。日人漸漸擺脫了對中國點心的模仿,發展出專屬於大和民族的特色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