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anet Ma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年分四時,月行朔望。仲秋月圓之日,在八月十五,唐代以後稱為中秋。《禮記•保傅》中有「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大戴禮記》)之語,「夕月」即祭月。自古以來,皇帝遵循天象,有祭祀天地日月的禮儀。中秋因來源於「夕月」,所以也叫「月夕」。
人間繁華
當天地星河秩序井然地行至中秋這一天,正是風清雲淡,夏蟲息聲之時,人們抬起頭,看見一輪圓月,如約高懸長空,都會感歎造物的莊嚴神奇。因此,中秋之日不獨天子夕月,世家大族也會致祭宗祠,至於民間,則家家戶戶必祭月、賞月。
明朝劉侗《帝京景物略》中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用來祭祀月亮的糕餅要做成圓形,西瓜要一瓣一瓣的刻成蓮花的形狀。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皇家祭月常用九節藕,民間多用西瓜。中秋之夜,人們在自家院落中月亮升起的方向設月光位,陳設各式瓜果供品,闔家女眷,向月而拜。
臨近中秋,市肆商販便相繼整絡門面,結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斾等飾,富貴之家盛飾臺榭,置辦宴饗,尋常百姓則爭占酒樓高臺,備丹桂、石榴、孛萄、梨、棗、栗、橘等新熟之果。是夜,風清月白,月華如洗,人間燈火,如星墜地。一輪圓月,映照著人間繁華。家家開筵,處處明燈,喧鬧之聲遍耳,絲竹之音繚繞,若是靠近皇宮,還可隱隱聽到內庭傳出的笙竽管弦,飄渺宛自天外。樂聲間或被人聲打亂,是某處又得一樂事。閭巷小童嬉戲笑鬧,徑至連宵而人亦不禁。夜市燈燭輝映,通曉不息,人們悠遊其中不知疲倦,市中亦有聯袂踏歌者,盡興與白日無異。
天上奇景
相傳,唐代玄宗曾於中秋之夜遨遊月宮,帶回千古絕響《霓裳羽衣曲》。
是夜,一位道長使用神通,變化出一座通天長橋。道長與玄宗登上長橋,行走無多時便至一高大城門,上題「廣寒清虛之府」。穿門而入,神仙府邸忽現眼前:紫氣繚繞,瑞靄千重,廣寒宮玉宇清明,不染纖塵。只見月宮仙人正伴樂起舞,廣袖舒展,羽衣輕揚,變換多姿如飛雲飄逸,流霞宛轉,令人眼花繚亂,不知要看向何處。耳畔樂音不知從何而起,柔和清麗,時而高揚,時而低迴,時而合鳴,時而輪轉,意境高妙,令人心神俱明,洗盡凡塵,聞之如沐神光。玄宗沉醉其間,只想將天宮勝景多看一眼,把仙音再聽仔細一些。
然而,天上人間,時空殊異,玄宗縱是天子,亦為人身,難抵廣寒宮清冷之氣,一曲聽畢已是寒冷徹骨,不覺懷戀起人間溫暖。此念一出,便朦朧般,似乎變換了周遭景物,睜眼一瞧,豈不是熟悉的皇宮景致?仙宮勝景,頓失眼前,夢耶?非耶?
玄宗畢竟是當世的音樂大家,憑藉記憶,他譜出了《霓裳羽衣曲》。月宮仙韻自此流傳人間,成為宮廷大曲。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下洋洋灑灑上百字的《霓裳羽衣歌》,訴說對此曲歌舞的喜愛,感歎「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團圓之喜
中秋,向來象徵著人間團圓。明代《熙朝樂事》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 取團圓之義。」
清代時,若女子歸寧,中秋必返其夫家,乃因當日為「團圓節」。《燕京歲時記》有載,當時侯門朱戶盛行以月餅相贈,大者尺餘,其上繪有月宮、蟾、兔等形狀,精美工巧。清人於中秋之夜闔家分食月餅,如有剩者則仍整收,藏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除夕出而分享,是仍取其團圓之意。
中秋之夜,闔家團圓,月餅香甜,言笑晏晏,清人沈兆緹詩云:「中秋鮮果列晶盤,餅樣圓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門不出,要同明月作團圓。」
清 佚名 七夕/中秋佳節圖 雙軸之 中秋節圖
如月之恆
每逢佳節,獨行在外的旅人,難免思念起遠方的親人。然而蘇軾歎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們於中秋之夜舉頭遙望,卻也看見了不同的月亮。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 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古朗月行》)幼時的李白,看見月亮裡,有仙人、有桂樹,有擣藥的白兔和拯救蒼生的英雄,遂做此詩。
後來,當他被皇帝賜金放還,離開長安,遍遊山水時,與友人飲酒唱和,月亮,則引發了無盡的疑問:「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擣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如他所寫,今夜之月正是年幼時的白玉盤,那裡依然有白兔,仙人和桂樹⋯⋯
——據說,古時一隻森林中的兔子,為了救助飢乏瀕死的修道人,甘願將自身投入火中化為一餐,天帝感其心之精誠,將兔子畫在月輪上曉義後世。
——據說,古代天空曾出現九個太陽,嫦娥助夫君后羿射落其八,救生民於水火,卻因喝下了一半仙藥而不得不在一個清冷的夜晚寂寞的向月宮飛去。
——據說,伐樹的吳剛本是一位修道之人,因道心不堅,師父罰其砍樹。吳剛每砍一斧,鬆神休息之際,桂樹便自動癒合,只有當他克服惰性,道心堅定時才能通過師父的考驗。
在無盡的時空中,在盈虧圓缺中,月恆久無改。白兔未變,仙人未變,桂樹、吳剛亦未變。而塵世中的人們,看見月的陰晴圓缺,有了難以釋懷的悲歡離合。正如玄宗一夢至廣寒,見天上奇觀,仙子起舞,只一念思凡即聖境盡失。團圓之喜,思鄉之情,無盡之問,同一片月,不同的人寫下了不同的心思。中秋一片月,引動萬載情。誠如東坡一語,「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