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by Selina Lum

Picture Courtesy of Ray & Emilio Studio

 

「屏亭(Screen Pavilion)」,是在杭州湘湖景區建造的服務驛站中最具典範的一個。湘湖是杭州蕭山區城市生活的核心風景區,歷史悠久,更是春秋時期越國屬地所在。如今這一區域已經成為容納本地人社區生活的城市公園,在這樣的一個風景中設立一個驛站,帶給市民遊客在活動之余更好的休憩、納涼、喝茶和讀書的場所。

原本的服務亭是一個年久失修的小型商鋪,無法滿足民眾對休憩空間的需求。驛站面朝湖水,對面亦有亭立於水邊,「屏亭」就坐落於這樣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 入口朝向內部道路

這一驛站應當滲透到已有的自然景觀之中。但粗暴的開放僅會帶來對環境和視點的無組織。所以設計理念是這種開放性可以以一種「屏」的狀態呈現,一種介於遮擋與開放之間的狀態,正如「猶抱琵琶半遮面」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美學認知,設計時希望呈現一種具有遐想和延展可能性的美。

△從道路一邊看過來可以感知到一個由屏構成的開放

 

「屏」作為「空間關節」

設計團隊對「屏」進行了一些大的建構上的轉變。將其定義為空間的「關節(articulation)」,建構改變形成了一些建築與自然、人、環境的聯動,讓建築本體成為人與自然的媒介。

△ 人與空間的垂直對稱性

這個設計通過「屏」的介入,打破內外空間的壁壘,讓這些關節深入到空間內部,同時也延伸到外部環境當中去。具有內部使用空間的兩個通透的玻璃體原本是相互獨立的,正是有了關節的存在,其產生的向心力將兩者牢牢地拉連在一起,建立起了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對話。

△ 可穿越的內廊,透過多個屏風得到一種層疊的觀感.

另外一面,由於這些「屏」不局限於建築地屋檐太陽投影的範圍,而是更多地存在超越建築邊界的部分,開放的向外部自然延連、出離、共生。這也便建立起了內部空間與外部自然環境的關聯性。真實地將空間、建築、人、環境這幾件事情巧妙地關聯起來,共同營建起了一種美學派、又新穎的人文環境。

 

「屏」的捕捉力

傳統的屏風中,屏風具有極強的空間控制力,它界定了空間、地點,控制了人的感知。在我們面對的自然語境中,「屏亭」可以很好地捕捉人對環境的感知:一方面是身體上的感知,使得屏風可以被人體清晰的感知到。這個屏風中間的正球體狀,與四個一組的屏風裝置相切,並對這一球體負形的位置準確定義,讓觀察者的視覺重心永遠位於球心中央,因而在一米五的人眼高度上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垂直對稱。這樣才建立起建築尺度與人體感知尺度的精密。

△ 從內部展開的水平長卷

△ 透過屏的孔隙觀察到遠處的石拱橋和廊亭

△ 透過屏的孔隙,人的視線可以穿越多個維度的空間

 

「屏」的透明性

建築在立面上則側重於以玻璃及半透明的藤織網板這兩種不同透明度的材料來界定空間的不同灰度。同時這種材料透明性還指向時間的透明,呈現出材料本身最詩意的一面,這種藤編材料的半透性使其在逆光和順光環境下的感知完全不同,光的介入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呈現不同的內部空間狀態,讓建築具有了時間感。兩種不同透度的材質,也使得人在屋頂和屏風的雙重遮蔽下,呈現豐富而舒適的體感環境,屏也提供了很好的內部私密性與安全性。

△ 屏風間複雜的交接關係,立體又有空間的隔層

 

「屏風」的獨特之處

通過建築空間的視角,對屏風這種傳統要素進行新的抽象化解讀,是非常具有創意的設計。營建了一種開放式的公共環境,它介於園林的一步一景又帶有景觀建築應有的開放性,使建築的透明性可以更好地滲透到自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