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他幽默的話語是長者的一片慈心。對談中,他時常開懷大笑,他耐心地向我們解釋空氣過濾原理,叮囑我們一定要告訴讀者,口罩為何起效?30多年的研究歷程,他娓娓道來,歷歷在目。他曾二獲田納西大學頒授的最高獎項——惠利獎(Wheeley Award),歷經此次疫情又使他名聲大噪,對此,他則認真解釋大眾的誤會:他並非「N95發明人」。他是臺裔科學家,N95口罩關鍵技術發明人——蔡秉燚。

 

救人的發明

「N95是美國頒發的一個規格,也是一種標準,就是過濾懸浮微粒效果必須達到95%以上。」蔡秉燚進一步解釋口罩是否起效,不是通過去是否能聞到氣味來判斷,要想阻隔氣味,那是另一種技術,而一般口罩只是透過纖維表面吸附顆粒來過濾氣體。一般說來,纖維越細,對空氣過濾效果越好,如果帶電,就又多了一層電磁力來捕捉顆粒,過濾效果會增強。

1992年,蔡秉燚發明了兩個用於製作N95口罩過濾層的關鍵技術,即熔噴加靜電技術。他在熔噴不織布製程中,搭配電暈加電法加上靜電,運用此駐極處理技術捕捉空氣微粒,將過濾效果提高10倍;他潛心鑽研,又在2018年發明了水力摩擦加電的新技術,這樣製成的過濾效果比電暈加電法又高效一倍,效果相當於20個普通過濾層。

 本次疫情爆發後,「N95口罩」竟成為稀缺資源,令人始料未及。有人對蔡秉燚說,他的發明現在很值錢,「『你要多少,人家就給你多少。』我說,你如果給我兩個選擇:給我1億美元,還是救1億人的生命,我寧願救1億人的生命,而捨棄那1億元。」他開朗地說,「這是一個人格的光輝,是個高貴的情操,人性的光環,對吧?」

 

 

退而無休

疫情剛在美國爆發時,雪花般的信件湧入蔡秉燚的郵箱。「很多醫生跟我聯絡,他說我一個口罩要戴一個禮拜,每天去都受到生命威脅,叫我幫助他。太多了。我趕快去找文獻。」蔡秉燚回憶道:「都是攸關生命的問題,是屬於緊急的,不能不馬上回,所以我白天做不完的事情,晚上做;晚上做不完的事,週末做;週末做不完的事,假日做。」

為應對疫情,已退休兩年的蔡秉燚被田納西大學返聘,他奔走於研究所和企業間,解疑答惑,樂此不疲。他從專業角度出發,告訴人們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量提高現有口罩的利用率,同時還幫助企業增加口罩產量。前陣子,蔡秉燚還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合作改製N95口罩核心材料——熔噴布——生產線。

他自行開車往返兩地,自帶設備支援協助,「日以繼夜這樣幹,不計酬勞。」蔡秉燚笑說,「很多美國主流媒體採訪我說,您現在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您的感覺如何?您的東西用在N95口罩材料上,幫了很多人。我說:『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去感覺,但是我的人生,有這麼一段歷程,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這帶給我餘生美好的回憶。』」 

 

本文尚未結束,如欲閱讀全文,歡迎點此訂閱:
《時尚精英》實體雙月刊
《時尚精英》電子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