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by Janet Ma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食角粽、觀競渡、懸艾人、沐蘭湯⋯⋯端午民俗之豐富,在傳統節慶中也是數一數二。典籍之中,有關端午的最早記載,出自西漢時期的《大戴禮記》,其〈夏小正〉有云:「蓄蘭,為沐浴也。」可見自夏朝以降,端午習俗便綿延不絕,而歷朝歷代又不斷加入新的內涵,時至今日,當人們提起端午,已是一樁代代相傳的久遠記憶。

Loading Picture

清畫院《十二月月令圖》五月 五月禾苗正在田中生長,離收割尚早,使農村生活有了一段閒隙空檔。民族詩人屈原,在五五日因國事焦憂而自沈汨羅江,幾千年來人們為此緬懷。遂於此期間出現龍舟競渡的民間活動。透過清代宮廷畫師細膩的描摹,得讓後人一窺古代農曆五月之盛況。 (Picture courtesy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宮廷之雅

古時端午這天是官員們的「法定假日」,百官休憩,又因端午在夏至之前,是春裝換夏衣的時節,所以歷代皇帝多在這天賜給臣子們時令夏衣。古籍有記,漢朝時,章帝「常以端午日賜百官水紋綾褲。」至唐代的端午日,皇帝不僅賜宴群臣,還要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腰帶堅韌,歷時而色不改,寓意臣子忠勇,其心不改。杜甫〈端午日賜衣〉一詩曰:「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意指上賜的輕薄夏衣,猶載深意。

夏既有衣,怎能無扇?貞觀年間,唐太宗在端午日以御筆「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和楊師道,《唐會要》記載太宗語:「五日舊俗,必用服翫相賀。朕今各賜君飛曰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德。」太宗贈扇,成為端午遺扇習俗,不獨為一樁美談,也引來扇市繁華。唐.李淖〈秦中歲時記〉中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熙來攘往,扇市熱鬧,人們在購扇、贈扇的情誼中,也互相傳遞著太宗的囑咐:「庶動清風,以增美德。」

正如太宗贈扇一舉引動了扇市熱潮,端午的習俗總是很容易從宮廷之中擴展開來,成為民間盛事。唐代宮廷裡的「射粉團」小遊戲,將類似麻團一樣的小點心置於金盤之中,引小弓射之,中者得食。宮人之間的遊戲,很快便在民間流行,以致長安盛於此戲。

民間之盛

宮廷之儀,有其清雅,有其莊重美德,而端午之於民間,又是另一番勝景。

五月五日,當晨雞未鳴時,雲中遠山已有了採艾人的身影,在蒲草豐美的水濱,採蒲人也將挺拔如劍的菖蒲綑紮成束。「結艾為虎,懸蒲為劍」,家家戶戶將艾草和菖蒲懸掛在門上,用以禳除毒氣。岸芷汀蘭,菖蒲菁菁的水岸,馨香的佩蘭也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候,採摘些許煎湯沐浴,便是以古法祛毒驅邪。

旭日將出,晨間露珠晶瑩。五月,農事未忙,碧綠的禾苗正安靜努力的生長,花果枝頭卻是一片熱鬧。榴花吐豔,繡球、蜀葵、薔薇爭妍,至若八寶群花,叢叢林林,不可名狀。桃、柳、葵、薄葉,家家戶戶鋪陳於門首,士庶相宴賞。

Loading Picture

清代畫家徐揚所做的端陽故事圖,共有8開,即8幅描繪不同端午習俗的故事圖冊。「射粉團」為第一開畫作,是其中一個民俗活動,從宮廷流行至民間的小遊戲;「繫采絲」為第6開畫作,是以五色縷纏在手臂,以青、赤、白、黑、黃五色絲線象徵五行, 又有長命縷等名,目的是為了驅除瘟病、避邪止惡。(Public Domain)

日頭漸高。仲夏之時,千江水滿,為端午競渡而裝飾一新的各色龍舟緩緩駛了出來。龍頭高昂,其目炯炯,彩麟熠熠,威武生風,碩大龍尾騰空而起,遒勁而飄逸。龍腹中橈手整齊列坐,個個凝神屏息,以待開船。橈手健兒俱出打漁之家,長年浪裡穿梭,深諳水性,狎巨浪如枕席,御龍舟如水上飛行。未及開賽,江邊早已人聲鼎沸,觀者如雲。若要佔得視野開闊的岸上閣樓,必得年初早早預定。此時,店家也已備上時下李麥黃桃,新味鰣魚蓴菜。眾人飲酒談笑間,忽見令旗驟落,眾槳齊發,水花四濺,龍船競出,迅捷如飛。杯者忘盞,食者變色,個個倚欄瞪眸,不敢瞬息。

只見舟上五色綵幡迎風飄舞,舟有進者,便鼓噪吶喊,助陣其勇,有落後者,即若失若得,亦不敢挪目,多時則幾舟爭先,不相上下,難解難分,當此之時,眾人更是凝神矚目,周邊鑼鼓齊發,喊聲震天,舟舟勇進,驅流爭先。忽而勝負已分,岸上立時氣湧如山,可以踏江穿屋,也有人顏灰興敗,不知身處何方。其時江水復平,波映落日,如散金麟,鄉人踏舷而舞,實為一時之盛。

Loading Picture

Dragon-boat festival performance, Qing dynasty (1644–1911) 這是一幅描繪古時端午時節龍舟競渡的絲綢藝術品,由緙絲製成。無論是觀賽群眾抑或划船者,該圖對人物神態描摹十分生動,每個構圖元素都展現了節慶的繁盛、熱鬧。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起始之處

端午歷經千年,關於其起源,流傳最廣的大概是紀念屈原之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龍舟競渡便是由此而來。此外,與人物有關的起源,還有紀念被吳王沉屍江中的伍子胥,和投江尋父的孝女曹娥之說。忠臣烈女,往事千年。九死不悔之忠義,感天動地之孝行,孕育民間風俗,流傳至今。

Loading Picture

端午重要習俗,諸如競舟與吃粽等習俗開端,皆與屈原自沈汨羅江的故事相關。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心懷君國,卻遭讒言構陷而被流放外地多年,一位一心為國的忠臣志不能伸,下場悲涼,後世只能透過端午追思這位千古良臣。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另有一說,言端午源起於古人對「惡月惡日」的禁忌。據說這一日正當仲夏,天氣炎熱,蚊蟲孳生,百毒欲出,所以人們要蓄蘭沐浴以蠲除毒氣,還要以「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花來制服「五毒」:蜈蚣、蛇、蠍、蟾蜍和蜘蛛。纏在手臂上的五色縷,以青、赤、白、黑、黃五色絲線象徵五行,又有長命縷、續命縷、五色絲、百索等名。

據《本草綱目》記載,端午日造諸藥,藥效靈驗,尤其以日中午時採摘的藥草最為難得。因端午為五五相重,純陽之日,當日午時,更是陽氣至盛,此時藥物猶有去毒驅邪的奇效。此外,還有端午登高順應陽氣在上,髮髻釵符以趨吉避邪,而家家戶戶盤中必不可少的粽子,也是「以菰葉裹黏米,以象陰陽相包。」

端午,又名端陽、重五,五、午同音,又稱重午。端,意為初始,端午,五月的第一個五日。時令週轉,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歲歲年年,周行不息。端午,最初的五日,時令變化初始之處,萬物生生不息,最為茂盛蔥蘢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