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by Cora Wang
Pictures courtesy of David Chan

攤開其履歷,小提琴家詹曉昀(David Chan)有著許多過人的成就,但他認為在古典音樂圈內「有名是非常相對的概念」,這項事實,能讓他時刻保持謙虛。他在哈佛大學就讀電腦工程的四年間,堅持往返紐約學習音樂,雖在1995年畢業後順利進入高薪職場,為了音樂毅然選擇離職,進入茱麗亞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如今身任該校名師。他在享有盛譽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擔任樂團首席已逾20年。目前定居於新澤西地區,在當地的蒙特克萊樂團(The Montclair Orchestra)擔任音樂總監一職。

Loading Picture

小提琴家兼指揮家詹曉昀。

音樂夢與命定之路

詹曉昀雙親來自臺灣,他們在美國求學時相遇,而後移民,聖地亞哥則是他成長的故鄉。回想起自己最初接觸音樂的契機,他表示,父母只是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長,並非有意將他培養成音樂家。他也曾像其他同齡的少年一樣,更喜歡在球場上度過課外時光,因此面對俄國名師嚴苛的提琴訓練時,曾經想過逃避與放棄。不過當時父母鼓勵他——你可以不用勉強自己過度練習,但不要選擇完全放棄。於是,詹曉昀按照自己的步調,在音樂路上堅持了下來。

當他決心以音樂為志業時,父母也很訝異,不過他自己清楚,這份想法並非萌生於一夕之間。中學時,因在比賽中受到一位評審老師邀約,他遠赴東歐各國參加巡迴演出,那次的經歷,讓他開始愛上音樂,從此便如饑似渴地在音樂中探索。儘管他並非音樂科班出身,17歲時,遠赴莫斯科,在高手雲集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中,卻一舉獲獎!然而,這僅僅是個開端。

如今,接近天命之年的詹曉昀打趣地說:「你可能看著我的履歷時,會想:哇!他有好多的成就啊!我要怎麼像他一樣?但真相是,我就和其他人一樣,那些付出而未有所收穫的嘗試,是成功經歷的3倍!或許從另一方面看,發布一則關於『失敗』的履歷,可能會來的更有趣。」這些挫敗使他確信——在找到專屬自己的音樂道路前,一切看似不著邊際的付出與嘗試,都是必然的準備。

他也曾以獨奏家為目標在音樂界闖蕩,但後來發現這並非其命定之路。他坦承,在那些無盡付出而未能如願收穫時的碰壁期,是個相當困難的過程,會消磨意志,影響自信心。他以過來人的身分,反覆思考要如何幫助後輩更好地走在音樂路上,他發現,除了真心喜愛音樂與耐心守候機會,「不要侷限自己的目光,對不同的機會保持開放的心態」更是帶來轉機的要素。

過去的他,積極把握各式各樣的演奏機會,儘管接演的項目中,有許多與自己迫切需要的履歷並不相關。但在每一次的實際參與中,他逐漸發現自己的熱忱所在——團隊合作與節目策劃等工作,這也是後來他為何能在樂團中屢屢擔任領導要角。

Loading Picture

數十年的音樂生涯中,詹曉昀的表演已登上世界各地的知名舞台,且身任紐約大都會歌劇管弦樂團首席超過20年。

遊走有聲與無聲的藝術

在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首席的資歷,與出演各式蜚聲國際的樂團演出經歷,詹曉昀已是出類拔萃的小提琴家,但他卻未止步於此。前些年,他開始嘗試擔任指揮,拓展其音樂領域,並且在短時間內,獲得業內的一致好評。指揮樂團演奏固然與身為樂手,是完全不同的職責與體驗。

在樂團中身分的轉換,他認為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作為一名指揮家,你並不會製造自己的聲響」,「你是這空間中最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最不重要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因為你就是中心點,所有的樂聲將源自於你,環繞於你,同時你卻不能製造任何聲響,你透過手勢,倚靠其他人來出聲,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關係。」而樂手則是不停地接受來自指揮的指令,對樂聲有絕對的操控權。若以時間作為判斷要素,他對於兩種職責的分析是:「作為一名樂手,你存在於此刻,反之作為一名指揮,則是走在所有時間之前。」

兩者間的角色轉換,有著令人玩味的藝術形態,深深吸引著詹曉昀,且對現階段的他而言,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對此受益匪淺,並且珍惜當前身兼二角的狀態。

Loading Picture

除了小提琴演奏,詹曉昀還身任指揮,今年是他第四年擔任蒙特克萊樂團音樂總監,儘管身為指揮家的年資未深,但他領導樂團的出色表現已贏得業界的認同且備受讚譽。

接受本刊專訪的當天,他剛從美國西岸飛回到家,適才完成一場名為「Mainly Mozart Festival Orchestra」的音樂季演出。這是一場在美國享有盛譽的戶外音樂盛會,已有30年歷史,集結了美國各個樂團首席、頂尖樂手,以莫札特的創作精神為核心,展現高水準演奏的音樂會。今年是詹曉昀首度受邀參加,並且擔任指揮一職。為因應防疫措施,今年特別以「汽車音樂會」的形式舉辦。他笑著告訴我們,在過往若被問是否願意在停車場辦音樂會,他說這根本不會是個選項。然而在此特殊時期,一切卻是意義非凡。

他難掩愉悅之情,繼續分享到數十年的音樂職涯,確有許多值得珍藏的回憶,像是初次以獨奏家身分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擔任首席、音樂總監的就職典禮等榮光時刻,然而在此刻,他腦中滿是上週演出的畫面。「我會將這種感覺珍藏在內心許久⋯⋯」他感性地說,在所有公演停擺的艱困時期,能回到熟悉的家鄉演出,邀請雙親前來觀賞,並且在舞臺上和頂尖的音樂家們齊心協力演奏、共展笑顏,「在現場演奏中,那種從觀眾席獲得的直覺感受,會與表演本身融為一體,這是永遠無可取代的。」這一切都令他無法抽離內心的悸動。

Loading Picture

Loading Picture

今年二月,詹曉昀首次參加Mainly Mozart Concert活動並且擔任指揮,在疫情之下舉辦了一場「停車場音樂會」。

贈與「人」的音樂

由於長年在樂團內擔任領導要角,詹曉昀也思考了許多做音樂的意義。「做出好音樂當然是件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比起這份成就,我更願意犧牲一些,在人的層面中把事情做得正確,而不僅是不計任何代價地追求個人目標。」這是他投身於指揮與策劃等音樂工作中恪守的原則。

作為一名音樂總監,要讓自己樂團的音樂飄向何方?他表示:「對我而言,最終的關鍵就在於人際間的連結。」他解釋,這並非是指一般的浮泛的社交活動,而是用真心和樂團成員,以至社群的成員交流的重要過程。

喜歡與人互動交流的他認為,音樂之於社群,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誠如藝術本身,如果它脫離了社群而存在,將無法實現所有的目的」,他深信「音樂是上天的語言」,音樂能直抵心靈深處,儘管人們不見得能理解,但它能傳達世間語言所未能表達的內涵。音樂能突破文化藩籬,帶給全人類共享的感動,這也是它源自上天的證據。他說:「藝術對社群文化、有靈性的人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你沒辦法只是閉門造車,然後期望人們會注意到你,就是必須去參與、讓這個社群認識你。」他認為樂團必須以此為己任,服務社群,也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