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Yusi Bai

日本飲食充滿四季風情,不僅只是崇尚大自然、享受時令美感與季節美食。更重要的是,他們奉行著古老養生之道——效法自然、身土不二。

現代人因科技發達,而打亂了季節飲食;因交通發達,而吃遍世界各地美味。殊不知,吃得水土不服,現代病由此而生,令身心處於不安狀態。

Braised daikon radish is a popular Japanese side dish. _Ivan/Gettyimages

注重季節感 兼顧美感與養生

日本飲食,從食材到餐點造型,隨著季節變換。即便是超市賣的飯盒,也呈現鮮明時節感。比如:秋季來臨時,會用兩片紅葉點綴在板栗米飯中,紅、白、黃色,寓意著紅葉金秋的自然畫卷;到了冬天,熱騰騰的火鍋和各種根菜煮物,也讓人浮現圍爐夜話的天倫溫情之感。一飽眼福,心情也隨之滿足,幸福感油然而生。

當深秋已過,冬天來臨。節氣變換之際,日本中、小學會在學校菜單表裡,特別提醒家長:該讓孩子吃時令蔬菜了——立冬後推薦根菜類蔬菜,如:蘿蔔、菠菜(連根食用)、芋頭等。同時不斷強調,最好吃當地產銷食材,在減少輾轉運輸過程中,不僅經濟實惠,更能吃到食物的鮮美與營養。吃得美味、吃得滿足,身心必然感到踏實且健康,進而讓學習與工作都能順心如意。

這就是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傳統飲食文化——講究吃時令和地產地銷的當地食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背後蘊含著古老的養生觀。

It’s healthy to eat with the seasons because freshly harvested produce retains the most nutrients. _unsplash

師法自然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活在世,若未能深入研究學問,無法得到名師的指導,不知道該如何生存,最好、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效法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透過觀察,效法周遭大地的一切,例如:體察四季的變化。

為何人們要跟隨四季節奏來生活呢?為何吃時令蔬菜就是效法自然?為何效法自然,就能使身體健康?讓我們綜觀冬季期間,地球之變化。

當時序由春生、夏長、秋收,進入「冬藏」,冰天雪地、萬物凋零,大地一片寂寥,被陰寒覆蓋,失去生機。是故,冬天必然陽氣內收,藏於地下,此即外陰而內陽,讓生命繁茂的生機,被緊收在地球內部。大家會發現,夏天冰涼的井水,到了冬天便感覺暖和。這是因為夏季陽在外、陰在內,所以地上生機盎然,草木繁茂,寒涼的地下水能消暑氣。冬天正好與夏天相反,陰在外、陽在內,大地不見生機,所以此時綠葉蔬菜不多,但地下水反而保持溫暖。

生長於地下的根莖蔬菜,如蘿蔔,因地下陽氣旺盛,自然長得肥美。因此,吃當季食材,是最好的自然養生法。中國民間俗語云:「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所以冬季要多吃蘿蔔。

日本人喜歡在冬季吃煮燉的根菜雜煮,或者根菜湯「豚汁」,蘿蔔即是代表食材,然後是各種芋頭、馬鈴薯(土豆)、地瓜等根類食物,不僅美味營養,還能吃出身心安寧。冰封大地的中國北方冬季,蘿蔔、馬鈴薯,加上大白菜,同樣讓這一方的世世代代賴以維生。食當季、吃在地的養生概念,並不在於吃得多麼豐富。

An abundance of seasonal ingredients can be added to dress up miso soup. _Promo_Link/Gettyimages

冬季進補

​​中國自古講,人體是個小宇宙,「天人相應」,宇宙自然法則同樣在人體內展現。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於內,亦即,冬天時末梢與體表溫度低,但內部的臟腑卻充滿陽熱;夏天則相反,體表溫度高,但臟腑卻積聚著陰寒之氣。此時,吃些蘿蔔,有助疏散臟腑的陽熱,同時將內部陽熱疏散到體表之外,能幫助抵禦寒冷。(與夏天吃薑,藉由薑的溫辛之氣去驅散臟腑的陰寒到體表,抵抗夏季炎熱,道理相同。)當身體陰陽平衡,變感到通體舒暢。

此外,冬季身體為了抵禦寒冷,會吃較多的肉類,增加身體能量。此時,若搭配富含酵素、維生素C、促進消化、減肥美容和防治感冒的根類蔬菜,如:蘿蔔、芋頭或山藥等,則有助潤燥降火。

中國自古即流傳「冬天進補」的概念。《黃帝內經》提到「冬至一陽生」(冬至開始,陰氣盛極而衰,人體內的陽氣開始回升了),因此「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天養生、夏天養長,養陽氣也;秋天養收、冬天養藏,養陰氣也。)因此,在時節寒冷的冬天進補,吃溫熱溫補的食材,來年比較不易生病。

A piping hot bowl of oden is perfect for the winter season._GettyImages

食在當地益處多

日本飲食養生除了「一物全體」(指將食材所有部位都吃下),還有「身土不二」的說法,意思就是身體不輕易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要吃在地食材,喝當地的水,呼吸當地的空氣。據說江戶時代,還有更加具體的說法:最好選擇在方圓四、五里(約三公里)以內出產的食材,否則對身體不利。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日式版本。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順應自然與萬物相通相息過程中,自然便融入當地氣候和飲食習慣,包含身體臟腑也適應著當地的外在環境。一旦去到異地,身體機制與自然防護作用下,便出現對不同地域的不適反應,如腹痛、腹瀉,甚至嘔吐、發燒等各種排斥反應,實為「水土不服」。

所以在古時中國,人們出門遠行,必然帶上一包鄉土,聞其氣息或者煮水喝下,可專治水土不服的患者。(編按:僅在解釋被記載的處方,並非適用於今日。)時至今日,因交通便捷,人們可以隨時享用外鄉的名產,還能吃遍世界各地的美味,也就是說,很多原因不明的症狀、過敏反應、焦慮等精神上的負擔,或多或少都與「水土不服」有關,只是有程度上的差異。身體狀態會影響七情,七情再作用於五臟六腑,當身心俱疲,焦慮自生。

本文僅在提供冬日養生觀點,或許下次進超市購物時,比起外地名產,不妨首先考慮當季以及當地食材,讓一家人吃得更加踏實,吃出強健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