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rin Wang

數千年來,中國古人在抵禦疾病、延年益壽方面,積累了豐富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中就有精闢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上古時候的人,懂得養生之道,會順應自然界的這種陰陽變化,來調養自己體內的陰陽,合理地運用養生的方法和技術。飲食方面要有節制,不能過飽,又不能過飢;酸、苦、甘、辛、鹹,五味要調和。工作不要過勞。如此就能夠形體強健、精神飽滿。因此能正常度過天賦的壽命。

在古人書畫中,不乏展現養生和療養場面的作品,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人追求康健和長壽的心願,同時也展現了古人的日常養生生活。

A man is demonstrating the Eight Pieces of Brocade qigong. He is bending upward to reach his toes by his two hands to strengthen his kidney and waist. This is part of the illustrated album of the Eight Pieces of Brocade, which is part of a National Palace Painting Collection from the Qing Dynasty.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八段錦同太極拳和五禽戲等,都是中國古代民間的健身法。八段錦早在南宋時期,即有相關專著。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如冷謙的《修齡要》、高濂的《遵生八簽》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內容。八段錦由八種功法集錦組成,內容包括肢體運動和氣息調理,姿勢分站、坐兩種,站式要求雙腳與肩同寬,坐式要求盤膝正坐,配合舌抵上顎、意守丹田等細節,每種動作反覆多次。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的健身法和現代醫學主要的「生命在於運動」頗為不同。《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總體來所,中國古人強調養生要動靜結合,動為健,靜為康,動以養形,靜以養氣。

Part of a Song Dynasty stone rubbing of Wang Xizhi’s manuscript of the Yellow Court Classic. The Yellow Court Classic is a Chinese Daoist meditation text. Public Domain.


形體養護之外,古人強調神養,即精神、情趣、品質等方面的調養,正所謂「形神兼養」。 比如《黃庭經》,便是道教修習養生的重要典籍之一,主旨在服氣以養精神,修煉之道以誦讀此經為主。《黃庭經》以韻語描述人體五官、臟腑等形象作用,謂存神內觀,固精練氣,填滿黃庭,久之可得長生。《黃庭經》不僅被道教尊為重要經典,而且也很受文人墨客的歡迎。東晉王羲之曾書寫《黃庭經》全文,是書法界的珍寶。北宋除了歐陽脩刪正過《黃庭經》,蘇軾、米芾、黃庭堅也曾書寫《黃庭經》,其中蘇軾又仿其文體作讚詞。陸游也很喜愛《黃庭經》,曾作詩曰:「白髮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

Brewing Medicine, Tang Yin (1470–1524), Ming Dynasty.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在治療疾病方面,中藥自成體系,藥性理論講究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四氣是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能特徵,能夠治療熱性病癥的中藥,屬於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性病癥的中藥,則屬於溫性或熱性。五味是中藥的辛、甘、酸、鹹、苦五種味道,還有些中藥具有澀或淡味。每一味都有適合施藥的病症,比如辛有發散、行血之功效,多用來治表癥。把藥配好之外,煎熬中藥也是一門學問。那麼古人是怎麼煎藥的呢?明朝畫家唐寅晚年為肺疾所苦,他畫了一幅《燒藥圖》感謝醫師陸約費心診治。這幅畫生動地展現了中國煎藥的場景,畫中有醫師席地而坐,童子執扇燒藥。遠山松樹之下,二人靜心熬藥,只聽見爐子裡咕嚕、咕嚕地煮著中藥的聲音。

Moxibustion, Li Tang (ca. 1070-after 1150) Song Dynasty. Pictur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針對病症,除了中藥之外,中國古人還會利用按摩、推拿、艾灸等療法進行醫治和養生。比如《炙艾圖》中展現的,便是中國民間常用的艾灸療法。畫中病人齜牙咧嘴,痛苦難耐,醫生正設法以炙艾法將其膿引出,醫生頭上插著醫用器械,手上拿著艾錐,和其他二人合力一起按住病人,讓其保持穩定,旁邊一人目睹慘狀,不敢直視,右側則有一名背著膏藥招牌的助手,正在準備膏藥,稍後為病人敷上。這一誇張又生動的鄉間生活片段,頗有趣味。畫中的艾灸療法,能溫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尤其對於身體虛弱的虛證、寒證,最有助益。艾灸所使用的艾草也叫艾蒿,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可以用來入菜、驅蚊,也可入藥、艾灸,既可養生又能治病。在中國文化中,艾葉用於治病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