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text by Irene Luo
Chinese text translated by Yi-Chun Lin
Pictures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詩仙李白〈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數世紀以來,神州子民無不醉心讚歎山水畫的壯麗奧妙,在其中神遊故國,那裡有神祇與蒼生曾經共存,虛無縹緲間,善攝生者流連於崇山巖穴,留下奇異而動人的傳說。

凡人眼中的「振衣千仞峰」、「波光瀲灩晴方好」或者「疑似銀河落九千」,在獨具慧眼的畫家筆下實非尋常物,他們視這些大塊文章隱含了古人深刻的智慧,靜觀其變,身心便能為之提升;遁隱於畫中山水,亦能遠離塵囂、世俗紛擾以及無明欲念。

對道家與儒家而言,山水之間有著無盡的智慧。孔子曾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傳統藝術領域,自繪畫至陶瓷都不乏山水的千姿百態。就繪畫而言,丹青與水墨山水畫的質量更是傲視群倫。為了表現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敬與謙遜之情,畫家習慣以縮小的人物形象呈現畫面宏觀與微觀的對比。

這些僅以柔翰墨彩構成的精品,目前正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溪山無盡——中國山水畫傳統」的第三個展期中精采呈現目(第三期展覽截至2019年1月6日)。策展人Joseph Scheier-Dolberg藉由九項主題,呈現這些看似龐大而費解的傳統中國繪畫。其中一個展廳是名家仿作,一個展廳的畫作則與歷史傳奇相關,另一個展廳則是直指詩歌與繪畫的聯繫與映照傳統。

展覽品多來自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高達兩千多件的畫作與書法收藏,另外也有數件私人出借的收藏品。策展人Scheier-Dolberg表示:「即使訪客已經參觀博物館數次,而且自認對這裡的藏品感到十分熟悉,我認為他們還是可以透過這次特展發掘不少驚奇。」因為此次展出的收藏品中,有些已許久未現身,其中更有館方收藏百餘年卻未曾展出的珍品,機會相當難得。

唐朝晚期,山水畫已成為畫家的獨立題材。經過數世紀的更迭演變,山水畫的結果綻放得更為燦爛且多元。

山水畫的成品最初以掛軸、卷軸與冊葉呈現。掛軸有絲帶延伸在側,而卷軸一般是捲起收藏於篋中,必要時才會攤開鑑賞。

卷軸的長度有時可以與屋室媲美,但一般而言,觀者每次欣賞時只會攤開一個手臂長以便瀏覽。 卷軸能讓觀者彷彿置身其中,隨著畫裡相對高山顯得渺小的人物踱步於曲徑。明代魏之克的《金陵四時圖》卷軸是長達38英尺的磅礴巨作,其中綜合名家筆法,意在帶領觀者重遊金陵四季與古時勝景。

明 魏之克(魏克) 金陵四時圖 卷 紙本
A partial view of Views of Nanjing in the Four Seasons, Ming Dynasty (1368–1644), dated 1635.
This is a small section of a 38-foot-long handscroll by Wei Zhike, an important painter in the Nanjing art scene. In this masterpiece, Wei performs a virtuoso feat: weaving together famous sites in Nanjing and shifting seasons using the brush modes of various old masters.

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看似尋常,其實內含許多象徵和典故,今日惟有熟悉此中傳統的行家才能識別。例如以《蘭亭集》為主題的畫作,習慣在畫面中安置一群文人緣溪而坐,典故便是來自四世紀時的晉代,當時文豪如王羲之與其友人在休憩日相聚於蘭亭,曲水流觴,吟詩屬文,感悟人生,時人引以為美談。

清 陸漢 山水八開 冊
An album leaf in Eight Landscapes, Qing Dynasty (1644–1911), dated 1699.
This album leaf by the painter Lu Han depicts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of A.D. 353 when 42 literati gathered to engage in a poetry and drinking contest. Cups of wine were floated down the winding stream, and whenever a cup stopped in front of someone, he had to drink the wine and spontaneously compose a poem.

隱士亦是山水畫題材裡最為人熟悉的象徵之一,畫面裡的隱士往往置身山林之中、泛舟湖上,抑或獨自閱金經、觀瀑。中國古時的朝廷官員多半在告老還鄉後,開啟隱居山林的生活。一旦遭逢貶官左遷、國祚將盡而硝煙競起的亂世,這種遁隱的現象更是明顯。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隱居的文人不忘在平淡的生活中,投身於學術與藝術,藉此砥礪性靈。

中國古代的繪畫技術並不專斷於職業繪師手中,文人畫家兼具繪畫、詩歌、音樂與書法素養,因此「文人畫」在宋代(960~1279年)正蔚為時興。儒家認為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因此宋代的典型文人務求在繪畫中表現其內在的道德價值與外在的修為。

如同其他藝術,中國繪畫也相當強調表現《易經》的內涵。《易經》一詞就字面上而言,是講述萬物變與不變內涵的經典。表現在藝術作品中,則是形而上的神韻,非描繪於紙張、布帛上的輪廓能夠具體說明。

畫家筆下的意境與神韻透露著作者的精神內涵、情感以及世界觀,策展人Scheier-Dolberg認為這是「心志的印記」,他對此表示:「像是書法就是一門,你的確可以從(筆跡)中辨識作者,那(筆跡)的確相當具有表述力。」

繪於絹帛之上的自然山水,因而成為藝術家傳遞最深層情感的媒介,當他們遇見能理解畫外之意的「知畫」時,便是人生一大樂事。

乍見中國傳統山水畫,觀眾可能覺得畫面不過是數座山峰、樹林與岩石的聚集,但其實隱身在畫面之後的,或許是更深刻、精緻而淵博的事物。策展人Scheier-Dolberg說:「(中國山水畫)這門藝術傳統的樂趣就在於,你可以用一生理解它,最終仍然能從中領悟些事情。」

 

清 戴熙 山水 冊頁八開
An album leaf in Landscapes, Qing Dynasty (1644–1911), dated 1848.
Dai Xi, the painter of this piece, was an accomplished poet,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as well as the vice minister of military affairs. This painting was part of an elegant album he made for the poet Zhang Xiang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