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Cora Wang
Pictures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有了日月,我們知道白晝與黑夜;有了四季,我們能感知年復一年。有了二十四節氣,在循環往復的歲月裡,我們方知如何活出生活的韻味。
當我們攤開新一年的行事曆,乍看嶄新而空白,實則不然——明白歲時的運行,就能發現天地的規律變化,已然構築了一幅從年初至年末的精采長卷,卷中有豐富的風俗節慶、鮮明的四季色彩,能感受溫度與水氣,萬物動靜生殺之間的巧妙變化⋯⋯若能細察生活周遭的一切,便能以天地為師,受用無窮。
一年之中,循序變化的不只是天候,還有物候等,從花草植栽,到蟲鳥走獸,在二十四節氣中,各有其特色。
何為二十四節氣?
中國二十四節氣已有上千年歷史,體現了古代發達的天文科學。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到秦漢時期臻於完備。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以及門下賓客合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以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來核定二十四個節氣,謂:「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節氣是依黃道運行度數而制定。這是最初於文獻中得知「二十四節氣」之名。而後在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天文學著作《太初曆》中,始確立二十四節氣,將之詳列於冊。
大抵來說,黃道運行十五度為一節,故一個節氣長約為十五日左右。此外,一節氣內再細分為「三候」,因此一年共有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還對應了天干地支、陰陽五行,甚至是十二平均律(音律)等,又與萬物生長與農稼之事息息相關,因此,時令飲食養生也與二十四節氣相呼應。
中國古籍記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種種,是以古代文明富庶的華夏黃河地區作為觀測對象。然而,在代代流傳下,儘管有地區差異,亞太各國也都以此為基準,觀察當地的氣候生態變化。二十四節氣的生活智慧,被運用在生活中各領域,時至今日,即便是遠在西洋的華人移民,亦離不開這淵遠流長的節氣習俗。
一年之中有四季,月份依序又分孟、仲、季,每一個季節中,還有六個節氣,共二十四節氣,可細察其循序漸進。據元朝吳澄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可於自然生活中觀察到以下現象:
春之序
「立春」,為一年節氣之首,春氣始至,四時之開端,故名為立春。立春三候,依序為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兒開始往結冰的水面游動;「雨水」,冰雪漸融,化為雨水,因得此名。水獺開始獵捕肥美的魚兒,接著在南方避寒的雁鳥北返其鄉,三候,草木開始萌動,而元宵節也在此節氣來臨。「驚蟄」,字面義為:雷聲鳴動,驚動蟲兒,竄土而出。初候,桃花始綻,然後黃鸝鳥(古籍記為「倉庚」)開始鳴叫,三候「鷹化為鳩」,意思是受大地之氣感召,兇猛的禽鳥「鷹」化為良仁之禽「鳩」,比喻春日德化萬物之氣。
「春分」,這一天日行週天,南北半球晝夜等長,也象徵著春季過了一半,故名為春分。過了春分,北半球逐漸晝長夜短,水氣漸增。初候可見燕鳥群飛,雷鳴閃電會在此時節頻繁出現;「清明」,二字形容此時節萬物潔明,氣清景明,此時春暖花開,草木皆盛,大地舒朗。清明節就在此時節登場,是人們慎終追遠的日子。可見梧桐枝生葉,容易出現「虹」象。虹在陰陽兩氣交會之際才會出現;「穀雨」,「雨生百穀」,故得此名,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承春啟夏,初候浮萍蔓生,而後可見鳩鳥成排群飛,是農務繁忙的時節。初插的秧苗,最需豐沛雨水。春茶也要趁此時採收。
夏之成
「立夏」,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是立夏的物候特色。據《爾雅》,夏即大也,萬物已長。在這節氣裡,你會發現,市集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瓜類農作。「小滿」,農作在這時稍微盈滿些,但還未熟成,故曰小滿。這時節盛產苦菜,春天盛開的靡草枯死,至三候,麥穀漸熟成。「芒種」,結實的稻子榖粒上長出了細芒,天氣會逐漸由溼熱轉乾熱,另有一說,此時適合栽植「有芒之穀」。端午節在此時節登場。古代中國民間在此日有祭祀花神的儀式,因芒種一過,眾花紛謝,在經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大觀園裡也特別為此開了一場「餞花會」。此時可見螳螂出沒,鵑鳥鳴叫,但是學舌鳥卻安靜了。
「夏至」,萬物於此生長地大而極至。這一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初候,鹿茸開始脫落換新茸,可聞蟬鳴,木槿花開,此外,半夏草盛產,就是在夏天的一半生長故得此名;「小暑」,此時節天氣炎熱,但尚未達頂峰。螢火蟲活躍的時節。這時溫風始至,蟋蟀出沒,陰氣微起,禽鳥類開始變得兇猛;「大暑」,酷熱甚於小暑,是最熱的時節,適合登上高山或下水消暑,也是大啖西瓜的好時機。初候「腐草為螢」,傳說腐草能化作螢火蟲,是比喻受溼暑之氣,幽物轉為明物之現象,因為大自然的生機並不會真正死去,而會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於世。這時節土壤浸溼,而後行大雨。
秋之肅
「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氣溫逐漸轉涼,這時穀物都已熟成,等待收割。立秋之末,青赤色的寒蟬開始鳴叫。「處暑」,「處」有止息之意,意即暑退,過了此時節,便與夏日正式道別。這時候,鷹會捕食一般的鳥類,天地清肅之氣長,五穀之長「稷」於此時熟成。「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此節氣日夜溫差大,鴻雁鳥南飛,不見燕子的身影,鳥兒都在準備過冬。
「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秋分過後,北半球夜長晝短。雷聲收止,水氣漸收,萬物停止生長,綠葉始枯黃,蟲兒開始躲回穴巢。中秋節約在此時節。「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露水較上一個節氣更多。寒露三候各有表徵:「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寒露之末最適合賞菊。「霜降」,氣肅,露水凝結成霜,可知氣溫再降。「霜前冷,雪後寒」,這時已把蟲子冷得都不想進食了。初候,「豺祭獸」意即大型哺乳類犬科開始狩獵,陽氣退,草木凋黃。
冬之峻
「立冬」,「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藉飲食進補,補得好才不易在冬日受寒。水、地皆入凍,「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 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拆」,水邊不見大鳥身影,而蚌類大蛤卻處處可見。「小雪」,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為未盛之意。「大雪」,即雪之盛。此時專在夜裡鳴叫的「鶡旦」鳥也不叫了。
從秋季露霜到冬日之雪,循序漸進地感受水氣型態與氣溫的變化。「冬至」,「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但此時陰氣稍退而陽氣出,麋鹿角解,水泉也開始流動。古時有一說,冬至過後九九八十一天後,必會迎來春天。「小寒」,仍是冰封時節,嚴寒的氣候,有時還會出現全年最低溫。小寒之初,雁北向。鵲鳥開始為來年築新巢,雉雞會開始鳴叫。「大寒」,一年之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比小寒來得更加冷冽。天氣雖冷,但大家都忙於除舊布新,置辦年貨,喜迎新春過年。雞開始孵育卵蛋,此時兇猛的鷹類會發動迅疾的攻擊,而河水的冰層結得厚實。
讀過二十四節氣的介紹,有如一瞥四季之流轉。
歲時節氣與人們的日常緊密相連。有鑒於古時敬天的傳統,制禮作樂,無不依循天地運行之規律。例如,為何古時會在秋季行刑?因為進入秋季後,天地之氣肅殺,萬物凋零,若在春季德化萬物之時行刑,則有背天理,易招禍至。古時還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占卜等官職,任此類官職,需依循精密的曆法去推算,才能更好地了解天地運行的規律,進而解讀背後內涵,有助人們不做出違背天理之舉。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我們在更迭的年歲裡,只是一名過客罷,俯仰天地的大哉問,或許終其一生也無法澈底探究,歲時節氣可以是我們爬梳事理的一個憑藉與開端。如今,節氣生活的智慧,使我們對四季的敏感,對歲時敬重,與之和平共存,這無非是一種來自上天最好的庇佑與祝福。
本文版權規《時尚精英》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