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by Jeff Minick
Translated by Cora Wang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appeared in The Epoch Times.

大家或許都對感恩節的由來有所耳聞:清教徒初來到美洲大陸,在一位印地安人史廣多(Squanto)的幫助下,學會了種植與捕撈等生存之道。1621年,清教徒們在麻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迎來了大豐收。為感謝上帝的祝福,他們舉辦了盛大的秋收宴會,觥籌交錯,慶祝了三天三夜。這場盛宴便是「感恩節」的前身。但感恩節是何時成為闔家歡慶的法定節日呢?這得從19世紀的一位女作家——薩拉·約瑟夫·海爾(Sarah Josepha Hale)介紹起。

Sarah Josepha Hale, 1831, by James Reid Lambdin, Richard’s Free Library, Newport, New Hampshire.

守住傳統的她

在海爾女士身處的年代,她算是一位名人。她是一位新英格蘭詩人,最有名的作品迄今仍被哼唱著,即19世紀美國家喻戶曉的民謠《瑪莉有隻小綿羊》。她的丈夫在他們結婚第9年不幸離世,此後,她便靠著寫作維生,撫育5個孩子。

海爾在其文學領域最亮眼的成就即身任女性期刊《戈登淑女雜誌》(Godey’s Lady Book)的編輯,在她的參與下,該雜誌曾風靡全美。除了過人的編輯才能,以及對商業市場的敏銳度,她還持續寫了40年的專欄。

海爾也是一名倡議者,是廣為人知的廢奴主義者,但亦恪守傳統價值。作為一名妻子與母親,她也曾反對婦女投票權,儘管其部分觀點被一些人批判為太過保守,但透過她的編輯職涯及其著作,人們對其評價仍是——「她或許是那個時代裡,最著名且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根據線上百科全書)。此外,海爾也積極倡導修復與建造數個歷史景點。在她的努力與募款之下,喬治華盛頓的故居——維農山莊(Mount Vernon)得以留存,而聳立於邦克山上的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也是她當年到處籌措資金的成果。

然而,在這位傑出的女性眾多的建樹之中,還有一件更為珍貴的貢獻⋯⋯

感恩節之母

數年來,海爾女士透過撰文以及大量的信件,敦促政要將此節日定為法定假期。儘管新英格蘭地區的群眾慶祝該節日已行之有年,但是感恩節的日期卻未於各州統一,因為這節日並未受到其他地區響應。

1789年,喬治·華盛頓宣布,感恩節這一天,是為了榮耀美國革命的勝利以及美國憲法的通過。約翰·亞當斯以及詹姆士·麥迪遜在他們的總統任期內亦延續此傳統,除了這三位領導者,直至1863年,在位領導者才再度關注這個節日。

1863年,舉國深陷南北戰爭之中。此時海爾女士,一如過去36年以來的堅持,不厭其煩地推動將感恩節擴及全國,這一年,她亦致信林肯總統再次說明此願景,終於得到同意。在林肯頒布的全國公告之中,將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訂為「全國感恩與讚頌之日」,這一天美國人一同請求上帝:「慈悲照護那些於悲慘的戰亂中成為寡婦、孤兒以及悲慟的罹難者們」以及「治癒這國家的傷痛」。縱上所述,海爾因此獲得「感恩節之母」的美譽。

1863年9月海爾女士致信林肯總統說明將感恩節定為國定假期的重要性,收錄自國會圖書館。

續傳統

這個節日讓家庭相聚,許多美國人分享著感恩節的習俗。宴會上的經典菜餚有火雞、火雞填料、焗烤四季豆、南瓜派。今日,有些家庭會一起觀賞足球比賽轉播,或鎖定梅西感恩節大遊行的直播節目,而在疫情仍未消散的當下,有些傳統活動在州政府的限制下,無法如常舉行。但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這個節日無非是慶祝「家庭」與「美食」。

大多數的家庭各有其特別傳統。在《讀者文摘》的一篇文章中,作者Charlotte Hilton Anderson 分享了34種最有意義的感恩節傳統活動。其中包括一些遊戲,例如,有些家庭會在大餐結束後,於自家客廳「露營」,然後一起看電視直到睡著,其他孩子們的遊戲如「恐龍狩獵」、或將火雞骨頭藏在家中某處讓孩子去尋找等。

在筆者家裡,沒有「綠沙拉」(green salad,另有較為正式的名稱如:Pacific Lime Mold或 Lime Cottage Salad)的感恩節大餐便不算完整。這道酸中帶甜的料理,讓火雞與其他填充料的風味更加鮮活,綠色的外型還可以替餐宴增色。

此外,我們會在開始享用大餐前,手牽著手,共數恩典,然後圍成圈相互分享彼此感謝的事。家中有些年紀小的成員太害羞而不敢開口,但每一年,透過哥哥、姊姊們分享彼此的感謝之情,亦能體現出他們的個性以及生活面貌,藉此更加了解彼此。

第一個感恩節,約1912和1915,Jean Leon Gerome Ferris繪,印刷照片和原畫,國會圖書館和私人分別收藏。

話感謝

有時我們歷經了漫長而黑暗的日子,像在疫情肆虐下,我們必須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或面臨歇業,還有那些在我們的大城市裡發生的暴力事件與縱火案,以及去年大選加深了美國民眾之間的分化等,這一切都讓「感恩之情」有如疫情期間那些超市中短缺的商品。現如今,懷有感恩之情,通常需要一些感召,讓我們記得去感謝那些生活中美好的人或事。

除此之外,感恩節所傾訴的那一種感謝,通常包含對於「更高層生命」的感激,儘管對於無信仰者也是如此。我們可以透過對他人說句「謝謝你!」來傳遞這份感謝。然而,在無神論者耳中——「我感謝我的孩子!」「我感謝美國!」——在他們聽來這些話語都不夠準確,那麼他們到底希望由誰去接受這份感謝呢?

無論我們向何神祈禱,也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我們都可以發現,在感謝的實踐中,不僅能夠讓我們謹記生命裡的恩賜,其中還有安慰、希望與力量。無論是面對生命誕生這種大禮,抑或大病(如癌症)後的痊癒,或是對那些日常裡微小的歡愉表達感謝——如一杯咖啡與一口酥脆餅,甚至是感謝自己。常懷感恩可以提升自我性靈,也能轉化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感恩節如此美好,是因為它讓我們擁有一整天的時間去表達感謝。歷經疫情間的種種亂象後,讓我們體會到可怕且痛苦的分裂,我們對於這節日的企盼,或許正如同南北戰爭下,林肯總統對第一個法定感恩節的期盼。今年,感恩節終會如期而至,當我們身而為人共存於此,便不該仰賴上位者來團結我們,而是作為個體,試圖消弭彼此的隔閡。作為美國子女,我們都可以從心去思考;都能試著與自己持有不同立場的親朋好友接觸並對話,學會擁抱彼此;能以身為美國公民而心懷感激之情。

PorNorman Rockwell《免於匱乏》,1942年11月,刊登在1943年3月6日的《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已成為感恩節慶祝活動的象徵。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成就與眾不同的感恩節

在這盛宴之日,不妨花些時間感謝降臨於我們的恩賜——當我們輕啟開關,便能點亮房間;打開水龍頭,熱水如泉湧現;從口袋裡掏出手機,就可以查看最新資訊,可以因阿姨寄來的荒唐趣聞而歡笑,也可以傳送簡訊給遠在法國的堂表親。我們開車30分鐘能到祖母家享用大餐,而在上個世紀,這段路程得花上半天的時間才能抵達。

我們仍生存於多數美國人民以生俱有的權益與自由之下,儘管有些自由受到了侵襲,但綜觀我國的歷史,有哪個時期不是如此呢?就像我們的先祖,我們必須去捍衛以及爭取那些權益,否則,它們也會因此而消失。不過在感恩節這一天,讓我們感謝與珍惜它們的存在。

最後,我們還可以在這一天教導我們的孩子。「1620: A Critical Response to the 1619 Project」一書的作者,彼得·伍德教授,在文章末尾對《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關於我們過去的激進修正主義歷史」進行了反駁,「一位公民在成長過程中,應知曉我們在法治下是一名自由人,一位公民應當知道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歷經數代人巨大付出下的成果。這也是一群在看似無望中堅循原則的勇敢男人、女人共同促成的成果。」在接下來幾週,讓我們銘記於心,並且期盼我們也擁有先人的勇敢與美德。

祝各位感恩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