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追尋能和彼此共度餘生的另一半。但婚姻中經歷各階段的喜怒哀樂後,讓人逐漸忘卻最初結合的真諦。其實在上古時期,無分東西方,男女結合的婚姻觀,幾乎可謂如出一轍。
據《希伯來聖經》記載,神覺得亞當一人獨居不好,於是從那人身上取下肋骨造成一個配偶,那便是世界上的第一個女人──夏娃。夏娃的出現,源自於神對男人的憐憫與慈愛,於是創造了女人作為輔助者,陪伴男人的生活,亞當則受神的託付,供應夏娃的生活並且保護她。他們一起受造為人,再由同一個肉身受造成為兩個個體,再讓彼此完整,並繁衍後嗣,一切源自上天的安排。
婚姻真諦 殊途同歸
古代的中國對婚姻也有相似的理念。《儀禮注疏》寫道,「夫妻牉合也」,「牉」,指的是一半,結合為一體的其中一方。因此,從此句可見,中國古代社會認定,沒有結婚的男女都是半人,只有結婚成為夫妻後,才能成為全人。所以古人也說「夫妻一體也」,並且更進一步地說:「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父子、兄弟之所以為一體,是因血緣的羈絆,完全沒血緣的夫妻,與具有血緣關係的手足父子並列,可見傳統社會重視夫妻的一面。
《禮記》又說:「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男女之間的差異,造就彼此不同的責任與貢獻。男人供應並且保護妻子,女人順從並且輔佐丈夫,雙方依禮結合,敬重彼此,古人稱如此情誼為「義」。
《聖經》記載,神對著男人和女人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大地,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活物。」如同《禮記》所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無論中西,婚姻的首要目的,皆是生養、教育子女,對上祭祀祖先、祀奉天主,對下傳宗接代、管理萬物。
古代中國社會近一步認為,婚禮為眾禮之本,婚姻制度為社會制度的基礎,是一切社會關係的開端。夫妻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就能互相親愛,推而廣之,君臣之間亦能各正其位,君施仁而臣效忠。由此可見,正常的婚姻,能穩定家族與政治秩序,故備受重視。
三書六禮 媒妁之言
古代中國對婚姻的價值觀,可從其制定的禮法探知一二。男子以聘的程序娶妻,女子按聘的方式出嫁,是為中國封建體法下唯一承認的婚姻成立方式,其中最重要的特徵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結合意義之一在於「合二姓之好」,意謂兩個不同姓的家族締結交好,非獨為男女當事人的結合,所以必由雙方的家長主持。又因男女有別,所以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如果不是透過媒使詢問對方的名字,則互不識名;若非經由文定之禮確定了婚配對象,則不交往親近。將有婚事之家須將婚期稟告國君,主事者淨身戒欲而將婚事稟告祖先,備辦酒食而會集鄉親同僚朋友,使上下、人神盡知此樁婚事,藉由公開儀式,在眾人見證下,使男女雙方緊繫其婚配的對象,以示有所屬。
古代中國的婚禮,雖繁瑣複雜,卻其來有自。西周時期,將婚禮程序的禮儀規範稱為「六禮」,必經:提親、問名、文定、下聘、請期、親迎,而後婚姻才正式成立。
男方在迎娶之上備極禮數,敬慎其事,每一道程序,男方皆須攜禮而至,一切都與女方商量,不敢擅作主張。六禮之中,有五禮皆以「雁」為贄見之禮,可見雁於婚禮中的特殊意義。鄭玄注《儀禮》中,稱用雁為「取其順陰陽往來」。大雁是一種隨天氣變化而南來北往定向遷徙的鳥,用雁為禮,象徵順乎陰陽。《白虎通.嫁娶》說大雁南北往來守時守節,那麼男女結婚也不要違背婚時;且大雁若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以此告誡女子結婚後要忠於丈夫;同時,大雁飛行有序,說明婚後女子要遵循長幼有序,不能違背。
夫義婦德 敬慎重正
隨著時代演變與各地風俗迥異,婚禮形式多樣。然見《禮記》所載,「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昏禮不賀,人之序也。」古代娶妻之禮,在黃昏時舉行,取其陰陽交替之意,故名「昏」禮。而「不樂不賀」,指涉西周時代的貴族婚禮,既不演奏音樂,也不接受祝賀,更沒有吃喝同歡的賓客。彼時新郎身穿爵弁服,隨從一律著黑,迎親馬車也漆成黑色,新娘則身著玄色衣緣的黑嫁衣。整體氛圍端莊,因為他們認為,婚禮本質上隸屬「幽陰」,需要嚴肅對待。
女方家是自嫁女之夜起,要一連三夜不熄滅燭火,通宵不得安眠,以示與女兒別離的悲傷,而男方則是三天不能有音樂歌舞,因為新郎將從此傳承家族血脈、擔起一家之責,奉養父母,必須保持嚴肅審慎的心情。
於成婚之日,迎親前新郎須先祭祖,將婚事敬告祖先,以示婚事為奉「父母之命」。接著,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於女家廟堂拜見女方父母後,如同西方傳統婚禮的習俗,女方父母將其女親手交與新郎,象徵保護、供應女子的責任隨之轉交,女子順從協助的對象也隨之轉移。《禮記.郊特牲》記載,當新娘走出父家大門後,夫引領婦,婦跟從夫,夫主婦從的夫婦之義便由此開始,終不改其序。
新郎親自為新娘駕車,並把引車繩交給新娘,使其順利上車坐穩,是以謙敬的舉動表示對新娘的親切關照。待新郎引領新娘進家門後,兩人行「共牢合巹」之禮,夫妻須同食一牲、共飲一酒,表示共同生活的開始。巹,是一種匏瓜,俗稱苦葫蘆,其味苦而不可食。合巹是將一隻巹,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中,新郎新娘各飲一巹。匏瓜剖分為二後以線連柄,象徵夫妻原為兩個個體,因婚姻把兩人連成一體,故先分為二,後合二為一。又因巹味苦而酒亦苦,飲了巹中苦酒,預示著婚後夫妻同甘共苦、患難與共。
漢代以降,還有結髮禮的儀式,即男女雙方各剪下一綹頭髮綰結束髮,作為夫妻一體、永結同心的信物。所謂「結髮為夫婦,契闊誓偕老」,這首古老的情詩便是由此而來。
琴瑟在御 與子成說
婚禮的一切過程,皆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中牽引,真正結婚的男女,反而都未直接參與,直到洞房花燭夜,新郎掀開新娘的紅蓋頭,雙方始才見到未來將要相守一輩子的人真正的模樣。
古人相信,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日的姻緣是上天先祖的安排,是累積了千年所修得的緣分,即所謂命中注定。男子遠色、女子貞順是當時的社會共識,感情的歸屬因此專一單純。「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古人先說「恩」才說「愛」,夫妻之間講究更多的是道義,因為古人認為人的情感是容易變化的,愛情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弱變淡。「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說的是承諾與責任;畫眉舉案,則是一種不用言說、雙方互相敬重且皆憑默契而了解的知己之情。
漢朝的經學家鄭玄說:「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婚姻的真諦,可從男女嫁娶之禮中領會,儀節繁瑣,是因為責任重大,對待婚姻,自始至終都須敬慎重正。
現代婚禮從簡,雖仍見一些古禮傳承之影,但其中「取義」的精神與意義已漸漸為人所忘。若能以恩義作為婚姻的基礎,彼此互相尊重,那麼兩人因愛而結合,在上帝和眾人的面前互許承諾,共度一生,在愛之上多一分恩義與敬重,那麼「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深情就絕非只是古人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