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by Cora Wang

農曆七月七日,孟秋的夜裡,金風輕拂而來,牛郎與織女久別重逢於鵲橋,一段遠在銀河的愛情故事,讓仰望星空的人們暗添許多優美、浪漫的遐思,卻又不免獨自神傷,感歎人間別離之悽景。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字句生動傳情,詞末的懸問,成千古金句,慰藉無數相隔兩地的才子佳人,歷來成了多少情人間聊表情意的寄語?

如今七夕,已然成為男女互訴情誼節日,這大概是各執一方的牽牛、織女星始料未及的結果吧!然而,在中國古代的七夕傳統裡,那些活潑而饒富意趣習俗,其實蘊含更加深遠、綿長的美意。

清院畫 十二月月令圖 七月

京中盛景

回溯千年前的北宋,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第八卷中清晰描繪繁華的汴京城內,在七夕來臨前數日以至七夕當日的盛況。臨近七夕市井氣息已然人聲鼎沸,「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街上充滿女子的身影,購貨置辦七夕當日所需。

此外,「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城中東南西北皆販售各色各樣的「摩喝樂」,這是專用來供奉牽牛、織女星的泥偶。女子藉以乞巧與乞求多子多福,官宦世家乃至平民百姓皆然,亦點出七夕「拜雙星」的重要習俗。七夕當晚,人們會備好花果、酒炙,焚香設案以拜之。

 

五代/北宋 佚名 乞巧圖 軸

 

一心乞巧

女子專屬的「乞巧」活動包括:穿針乞巧、投針驗巧、喜珠應巧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穿針乞巧」,即女子對月穿針的競賽,正對眉月,在皎柔的月光下,將纖細的五色線穿入七孔針內,穿過越多代表乞得越多巧。這可不是雕蟲小技,微弱的光線下,將細柔絲線穿入細小的孔洞,若恰逢起風之時難度更甚,若非眼明手快,難以實現。

「投針驗巧」即七夕當日正午將針投於盆水之中,據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卷二記載,將針投於水面後,過一會兒觀盆內水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 ;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倘若水底影像粗如木槌、或細如絲,筆直如軸蠟,則為「拙」象。得巧與否,觀水影而知。女子得拙象者,為此悵然而泣者有之,可見她們有多看重此驗巧之說。

另一項原盛於宮廷內的「喜蛛應巧」,民間亦效之。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道,女子們捉喜蛛(即蜘蛛)置於盒內,直至隔日破曉之際開盒,「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除疏密之別,另有一說,若蜘蛛網圓正,亦象徵得巧。

綜上乞巧之舉,頗有一番妙趣。無論透過何種習俗,都代表著閨閣女子乞求得巧的渴望,心思純粹。話說回來,試想女子們乞巧所為何事?答案想來也顯而易見。

何為「巧」?《說文解字》謂之「技」也。女子需具備的手藝與本領,關乎嫁娶之大事,婚後賢慧與否的準斷也與此緊密相關。古時女子能幹好針線活,也能幫忙補貼家用,手藝優劣,也象徵著古代女子修養。由此可知,七夕並非情人節,而是專屬女子的祈願佳節,為了讓自己成為一位更好的妻子。七、妻恰好同音,似乎從最初就預示著女子將成就於婚姻之中。

 

傳 明 仇英 乞巧圖

人間有情

那麼這七夕的愛情成分又是如何衍生而來?若見《詩經》小雅〈大東〉一曲:「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直述二星無所作為,可見西周時期,這兩顆星宿,尚未出現愛情元素。隨季節更迭,兩星在空中的位置流轉,有如牽牛追逐織女星,遂衍生出富有人情味的傳說。

至漢朝,《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一首,將牽牛與織女人情化後,文人開始借物起興,以此為題,寄託抒情。後世也有越來越多創作以此為題,加深了人們對七夕浪漫的遐想。星宿本無情,有情的是坐望而觀之的人群。此外,七夕並非中國習俗裡的良辰吉日,人們不會歡慶此節,旨在乞巧。而「織女」一名,本就象徵著女紅之宜,在愛情之前,陶冶修養自身,才是紛呈多彩的七夕習俗所欲傳遞與延續的真諦。

文人抒情也好,時人多情也罷,七夕著實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傳統節日。不如隨著唐朝杜牧一首七絕,在秋日涼適的晚風中細細品味——「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秋夕》)。無論是對空遙想故人,抑或對星祈願,又或者親試乞巧習俗,都可為初秋夜裡添上一道美麗回憶。

 

清 佚名 時令三景 — 七夕掛軸